找到相关内容157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教的生死观

    管制好生起善恶根源的“意”,即修“瑜伽”行,才能得到解脱。“偏观”,是指佛教内部一类小乘,对于生死虽有一定的体悟认识,所谓“观身不净,观受是苦,观心无常,观法无我”,恐怖三界,畏惧六道,厌离生死,常念...

    唐思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264480110.html
  • 净觉仁岳对其师知礼之「背判」

    ,仁岳的苦学勤修终有所成,在其师知礼与山外的论争中,崭露头角助其师一臂之力,如〈净觉法师传〉云:   时钱塘有庆昭法师开《光明玄义》,略去观心之文,师辅四明,撰〈问疑〉征之;四明著《妙宗》,润公撰〈...住菩萨。以论中明尊特身佛,为界外法身菩萨说法。若《观经疏》云:若得三昧,观心成就者,但是圆教观行位人,以疏中明观行位初观佛相如铸金像,乃至观成见佛大相小相浩浩瀁瀁如大劫水,是知两处三昧深浅不同,所...

    陈英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335281708.html
  • 朱子所理解的佛教思想──以心性意涵与修持工夫为讨论中心

    “知觉运动”是性   第二节 朱子所谓心理为二之人心   第四章 朱子所理解的佛教修持工夫   第一节 观心、识心与见性   第二节 顿悟与渐修   第三节 看话禅与默照禅   第五章 朱...

    黄莹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250482075.html
  • 达真堪布法语365则

    心态。   217、要把修行放在第一位,没有什么比修行更重要了,除非你不想解脱。   218、佛即是心,心即是佛。有的人不念心,念相。不观心、观相。追求形式,执着表相,不信真佛,不拜真佛,不供奉真...

    达真堪布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15522582370.html
  • 论禅与诗

    信仰北宗的,  作为唐诗代表人物的李白、杜甫都曾习禅。李白好道,亦多结交僧徒。其《赠僧崖公》诗中的崖公,就是“习禅”的,其中说到“授余金仙道,旷劫未始闻”。其《赠宣州灵源寺仲濬公》诗中写到“观心同水月...

    孙昌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0102784356.html
  • 论智顗的“生态放生”的启示

    山国清寺释智顗传》中说:   (智顗)往居临海,民以簄鱼为业,罾网相连四百余里,江簄溪梁六十余所,顗恻隐观心,彼此相害,劝舍罪业,教化福缘,所得金帛,乃成山聚,即以买斯海曲为放生之池。又遣沙门慧拔表闻...

    陈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71684672.html
  • 净宗法要--憨山大师著

    ,若不观心,而求脱苦之路,犹却步而求前也。 十五、示无知鉴禅人 世间一切诸法,皆是苦本,身是苦聚,愚痴之人,但知为一身贪求,种种口体受用,将以为乐,不知乐是苦因。既知是苦,必要发心修行,求出苦之道。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5352485014.html
  • 蕅益智旭与天台宗——以《灵峰宗论》为中心

    因人根器及解救钝利的权宜设施,但后世则展转成水火。所幸还有通达者,如“南岳(慧思)、天台(智者),弘通《般若》、《法华》,亦未尝不以观心为要,”因而使得台宗在“教观双举,信法两被”方面超越其他宗说,...

    周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041685348.html
  • 南无观世音菩萨略解

    十五种善生,并除十五种恶死。 又说此咒的相貌,即是大慈悲心、平等心、无为心、无染着心、空观心、恭敬心、卑下心、无杂乱心、无见取心、无上菩提心。所以诵持此咒,即能通达外道典籍,能治世间八万四千种病,能降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390085663.html
  • 太虚大师“人间佛教”思想析

    宗四明知礼曾经说过:“今观净土,须求于心。心能具故,心能造故。心垢土垢,心净土净,此犹通示。”知礼的“心净土净”,是从天台观心的角度对净土思想的闸发,太虚用“心净土净”的思想来解释人间净土的成因,并把...

    黄夏年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230886346.html